2010年4月27日 星期二

新幾內亞 Plantation 圓豆

 
格說來圓豆算是咖啡豆當中的變異,正常來說咖啡長在樹上的時候是以漿果的型態存在,一顆漿果內有兩顆咖啡種子,就是咖啡豆,基本上各呈長型半球對臥,有些時候其中一顆沒有發育長成,所以另一顆就很用力的長,把漿果內的空間長的滿滿的,就形成圓豆,基本上因為環境與豆種的差異,圓豆的形成率1%-10%都有可能,為求咖啡烘焙的狀況穩定,通常圓豆都會經由人工特別挑起集中,但即便是如此,圓豆的量依然無法多到可以"個頭"來產生分級,今天要來喝的,就是在上週五(2010/4/23)傍晚烘焙的新幾內亞圓豆。
 
 這支豆子並不是單一莊園的產品,是新幾內亞這個區域內的咖啡豆集中,產量多,自然圓豆的數量就容易達到銷售規模,這次我將豆子做成兩種烘焙溫度,分別是剛到一爆的淺焙攝氏191度,與將要二爆的深焙攝氏210度。
 
 
<小杯當中,左邊是深焙,右邊是淺焙>

 
<近一點看> 

 
<再近一點看>

 
 
喝到嘴裡

 兩種烘焙深度,造就了兩種風貌,但是這支豆子的基本調性也因為它的血統與環境,而早有宿命,畢竟是大範圍集中收購的咖啡豆,已經大大降低了小莊園獨特風貌的可能性,再加上新幾內亞這個地區較為不穩定,在咖啡收成與初步加工的過程上較為粗放,以日曬方式處理漿果去皮,細膩度自然顯得一般,豆體大小不均,在烘焙的時候深淺較難均一,也影響了咖啡煮成後味覺的縱深度。
 
 淺焙的風格,第一口有著鮮明的苦帶微酸,令我不解的是,在中段竟有些微的遲滯感,等溫度降低至70,竟連苦味也不明顯了,呈現一絲淡淡的平靜感,好像在草原看著日落。

 深焙的風格,酸不易察覺,清亮的苦打頭陣,在中段的時候有種茶的感覺,但溫度降低之後,苦味又回頭,最後一口喝畢,有一絲回甘,很像一隻獵豹,臨去擺尾!
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