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愛把Celebes 翻譯成西列比絲,其實也是習慣,當年開始嘗試這些小量莊園咖啡豆的時候,台灣絕大部分的咖啡館的咖啡,都只停留在哥曼摩巴-哥倫比亞、曼特寧、摩卡、巴西,不論是哪個年份,風格如何,通通都烘焙成一個樣子,就是苦苦的,黑黑的就沒錯了,幾十年來咖啡消費都被教育成只要咖啡有酸味,就是壞的,錯的,不入流的,這個迷思跟著台灣消費者已經非常多年,因為要把咖啡酸味烘焙的好,有靈性,的確是很麻煩,反正消費者不知道,就這樣教育消費者,大家都省麻煩,咖啡的真風貌肯定不會是這樣呆板的。
動態如風一般優雅的酸,是咖啡真實的靈魂,一如優美的曲線之於美人。
大約15年前,拜大學網路連線版當中的咖啡版之賜,一群咖啡發燒客打破疆域藩籬,開始小量透過網路,買進許多當時在台灣都沒人注意的精品咖啡豆,所謂團結 力量大,一下子打開了咖啡視野,許多從沒聽過的莊園豆,開始湧入我們的視野,這幾年來的咖啡館也才有勇氣開始標榜銷售各種精品莊園豆,也開始提倡小店自家烘焙。
印尼的咖啡在世界上佔有一個重要的百分比,不僅是產量,種類也是很多,阿拉比加種的精品莊園豆,分布在蘇門答臘北部、蘇拉維西、爪哇島,蘇門達臘的曼特寧在台灣,乃至於全球,都是知名的咖啡種類,爪哇島的爪哇咖啡也有個有趣的故事,後續將會介紹,蘇拉維西,就是今天的主角西列比絲的故鄉了。
蘇拉維西這個地方所出產的咖啡,在咖啡麻袋外,經常會看到這三個字「Celebes」、「Toraja」、「Kalossi」,Celebes是蘇拉維西的舊稱,Toraja不是地名,也不是品種,而是住在蘇維拉西中部山區,擅長種咖啡的民族「托拉查」,也是該島精品豆的名稱,Kalossi則是這個地方的咖啡交際集中地,跟非洲摩卡很像。
今天這支生豆的體型篩選很隨性,所以豆子有大有小,最大最小可能差了三級以上,還好的是體型仍是以大個頭的占多數,但是對於烘焙也已經產生困擾,懶得再手工挑豆,所以就直接處理。相對於其他小莊園精品豆來說,這支豆的果香也只能算是粗具型態,倒不如表現依下他濃稠口感來得好。
<開閃燈>
<自然光>
記憶猶新的前一磅(很久以前了),在淺焙的情況下,並沒有顯現出多層次的風貌,反而抓不到味覺重心,所以這一次半磅先以攝氏205度來處理,放置48小時後的現在,濃濃的巧克力香味,
<看色澤就感覺很巧克力..........>
醒開48小時之後,從磨豆機裡衝出濃濃的巧克力香,沖煮後,明亮的苦在最前頭,中段有很隨性而不明確的甘甜,降到低溫之後,竟然會有濃重老烏龍茶的風格,這倒是有點意外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