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茶葉製作好,正確存放經過一個長時間,讓茶因為時間因素自然產生變化,形成特有風味"
至於一個長時間是有多長?要怎樣的存放才是正確?這是有趣的問題..
前一些時候從一位我所尊敬的老茶人手上,得到一批民國83年的包種比賽優等茶,原封原包裝,罐內包裡面的號碼牌與外包都是一致.
包種茶製作工序與烏龍有些不同,成品的外觀也差異甚大,
包種呈現條索狀,烏龍經過柔輾,呈現球狀,
今天用這支文旦壺,作者是周俊,紫砂壺大師蔣蓉的女婿


高溫與低溫的沖泡會讓茶湯有很不同的表現.
溫壺溫杯是個好習慣 .

檢視一下茶葉,也聞下茶葉目前的香味,記好!

趁壺尚高溫,將茶葉置入,

上蓋後搖動,開蓋聞下經過高溫的壺加溫過,出現怎樣的香味,再記好!
注入高溫小滾的水(係指尚未大滾的活水,若大滾,水中涵氧量大失,不利泡茶,棄之)

老茶農有一句話:一泡金,二泡銀,在大部分的情況下,第一泡我都是會飲用的.也常常給我許多驚喜.
第一泡來了,用力聞一下茶香,與之前兩個記憶相比較一下.

入口之後,打一些空氣進入茶湯之中,充分混合,感受一下滋味.
這款茶畢竟也經過15年的存放,自與新製作的包種頗有差異,風韻各擅勝場.完全顯現出老茶沉穩內斂的風貌,卻也不失令人心曠神怡,如鄰家女兒般的甜美可親.
依序(左到右)為1-8泡,請注意茶色(不明顯,很耐泡!)與香氣口感的變化.

小論:深幽甜美,飽滿圓潤,有少婦之姿.頗似初二女兒回娘家,待與夫婿返家時,不禁回頭一望,夕陽的金色陽光,灑落在老宅的屋瓦上.....
後記:這一批老茶經過一起團購的茶友洗劫過之後,還有四斤可供認養,有興趣的茶友請留言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